今年第一部贺岁片《不见不散》在媒体的热烈炒作中隆重登场,并获得了票房的开门红。现在一轮演出已过,已经尘埃落定到了说实话的时候了,据笔者看,该片不仅距某些评家所说的“冲击国际奖项”水平相差甚远,就是和冯小刚的旧作《遭遇激情》、《大撒把》比,也未见稍有超越,仅呈继《甲方乙方》后的继续“下坡”之势。由此令人产生一个担忧,起步很高的冯小刚可不要被《甲方乙方》的获奖搞晕了头,在小级别、纯商业的路子上一去不回头,那就浪费了一个电影艺术家的才华,甚至让人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一个真有远大前景的艺术家。
作为一部娱乐片,《不》剧是看得过去的,冯小刚式的调侃语言总会让观众哈哈一笑,葛优本色式的人物性格也还招人喜欢。不知外埠情况如何,就北京的观众而论,似乎很爱接受这类幽而不默的东西,爱听机智人物的耍贫嘴,爱看小人物小而无害的各式“怪招儿”。大概这与一地的文化传统有观,冯小刚以这一风格式样为一部影片定位和寻求趣味也无可厚非,就像老舍先生,在自己熟悉的北京文化的土壤上,耕耘出了一片超越地域的灿烂艺术天地。但是这要有一个基本条件,即创作者的人文精神和作品内含的深厚。而从《不见不散》的剧情看,两个异乡漂泊的小人物,在患难中结成啼笑怨缘,这本是个很宜开掘深度的故事,不料该片却完全忽略了这种开掘。两个主要人物似乎只为了互相逗趣和麻烦而存在。而在每一个麻烦的背后,看到的都是人为的设计,却看不到人物的真正“痛”点被触动。他们的生命追求、人生轨迹、心理态式、性格特点都是单一和平面的,使剧情一直在一个浅层的平面上来回反复,甚至同一个技巧(比如影视编剧最惯用的“声东击西”意外术)也在多次重复地使用,反映出了创作者审美趣味的狭窄和生花乏术。这是那种只见热闹不见“真人”的故事,令人只见其然不知所以然,当最后那个设计得很机智的爱情结局展现时,真不知道观众是在为人物的命运而高兴,还是在为演员葛优而高兴。
一部耗费重金在美国拍摄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在国内都有一流的声誉,又是作为上乘佳作被宣传和在黄金时间作为贺岁重片隆重推出的影片,本应该不是这个样子的。联想到本不景气的国产电影现状,我们有理由要求冯小刚等中坚才俊能正视自己的创作现状,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超越。